“林缚费尽心机,打通海东商路,眼光要远远高于别家啊!”陈明辙微微叹,“却不知道这桩事,崇州能松多大口子!”
如此丝价降得厉害,陈家是有切肤之痛。
陈家之所以能成为平江府首富,不是别,而是因为陈家是平江府乃至整个大越朝实力最大丝绸商。在海虞,陈家桑园就将近两千顷,桑园佃农数以万计。相比较米价,生丝这几年价格实际下降超过七成,要不是底子厚,陈家也承受不住这样打击。
陈华文、陈明辙叔侄此来,除军事上合作外,更希望能通过淮东控制海上商路,将陈家生丝及丝绸运往海东地区贩售。
海虞县就挨着海,自然也知道海东地区生丝是什价。以往东海寇势力正盛,海路中断,如今有能力
、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敌台等建筑,也不难想象靖海水城雄伟之处。
陈华文、陈明辙也无法窥得紫琅山城全貌,但他们看到崇城东门城下町街巷横斜,广延数里,就晓得比他们上回过江来时,淮东根基又稳固许多。
崇州这边负责到码头迎接*员,为首是崇州县丞兼淮东军司典书史李书义,是崇州地方势力里最早投附林缚人物之,如今也甚得重用。林缚身上兼崇州知县差使,实际上是没有精力去管理崇州大小事务,李书义才是无名而实符崇州知县。
陈明辙见李书义三十二岁,身材不高,脸颊削瘦,显得很干练。淮东军司官吏有个特点,就是几乎找不到肥头大耳。
“制置使算着脚程,最快也要等到明天将晚时分才能回崇州。左长史,右司马两位大人,也临时有事去鹤城,夜里能赶回来,特让跟二位告个歉!”李书义说道,请陈华文、陈明辙做车随他进城。
林缚在崇州禁轿,官吏出行,要乘车,要步行,陈明辙倒是知道这事,所以也不会觉得这边是怠慢他们。
进城后,陈华文、陈明辙等人先给安排进驿馆先作休息,只是陈华文、陈明辙叔侄又怎安心休息?虽说在路上颠簸天,但都是在坐船,也没有什辛苦。
※※※※※※※※※※※※※※※※
“小叔,进城时,你有没有留意到崇州东门城坊户数量极大,看怕不下六七千户之多。”陈明辙回屋洗把脸,就来跟陈华文商议事情,将登岸后所看到些特别之处,跟陈华议提起,说道:“想林缚进崇州之前,崇州城坊户也就千余户,想不到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激增六七倍……”
“观音滩那边城坊户只怕更多。”陈华文说道:“这两年江东郡米价也是飞涨,从三钱、四钱,激增到现在六钱、七钱。平江、海虞城里,多数城坊户都是靠手艺为生。这几年丝价、棉价降得厉害,铁价也不见涨。城坊户靠之前工钱在平江、海虞城里活不下去,赶着崇州到处招揽工匠,这便起往崇州涌来,崇州城坊户激增,倒没有什奇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