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户口调查,掌握人口年龄变化。户口调查即案比。每年八月中秋之际,将县居民集中到县城,观其面貌、形体以查验其年龄是否属实,登记在人口簿册上,即为“案户比民”。
舍匿虚田:舍匿,窝藏、隐藏之意;虚田,即土地实际亩数多于名义亩数部分。百姓有意将多出田亩数隐藏不报,以免多交税粮。
大索貌阅:大索,即清点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与相貌;貌阅,即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外貌加以核对。貌阅制度渊源可追溯到汉代案户比民。隋文帝年间,为改变户口隐漏严重、国家赋税减少、劳动力缺乏情况,中央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凡出现户口不匹配情况,地方官吏都要被处以刑罚。此次貌阅,还要求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者必须分立户口。此制度为后来唐朝所沿袭。
冒籍取解: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类似于现在高考移民。科举制度初设之时,此类现象很少见。但随着制度进步发展,省试登第人物与发解诸州比例出现失衡,士子为增加登第机会,冒籍取解现象逐渐多起来。如们很熟悉大诗人王维,就没有参加本籍贯蒲州府解试,而因其善弹琵琶曲,博得某位公主欢心,获得京兆府解头。
衙前差役:衙前,产生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时期种重难差役,由武人充任,负责看管和运送官物。到北宋时期,衙前役主要由乡村上户轮流承担,服役范围很广,职任繁杂,包括押送漕粮、搬运盐席、送纳钱物、主典库务、采购货物等等,给乡村上户造成很大负担。后来,因难以承役而逃亡非命者,比比皆是。
析居避役、鬻田减户:析居,即分居、分家之意。z.府征发差役,以丁口即资产而定户等,不同户等承担不同难度差役。往往愈重愈难徭役都会归上等户轮流负担,面临倾家荡产危险,故高户成为人们大忌,于是想方设法减少人口和家资,或父子、兄弟分居,或寡母改嫁,或弃田与人,以降低户等,避免重役。鬻田减户,卖掉田产以降低户等,避免承担重难差役,是析居避役种手段。
不说别人,那位“凿壁偷光”鸡汤代表人物匡衡,他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刚正不阿,退休回家,就利用地方土地档案疏漏,偷偷侵吞四百多顷地。可见人类天性是很诚实。
明代情况也并没什不同。当年周铸前往浙西清丈田地,地方上富户就纷纷把自家土地转到仆人、佃户以及亲戚家名下,以此减少赋役——还有个名目,叫作“铁脚诡寄”。地方上对抗中央花招,可多着呢。
朱元璋搞出这个黄册、里甲与鱼鳞三位体之法,别看纸面上设计颇为完美,落实到执行层面,仍有无数漏洞可钻。驳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