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试举几个比较奇葩例子。
按照后湖驳查流程,监生会把发现问题做成驳语黄册——后来改成浮贴在原黄册内,户部会将其打回原籍,勒令修改。修改完成之后,再呈递上来,监生根据驳语检查,发现切实修改无误,再入黄册库。
很快有聪明人发现其中漏洞:监生在二次驳查时候,只会复查驳语相关条目,其他内容不会再看。
于是他们就发明招极巧妙“声东击西”。
还是举例说明。
接填入假数据即可,手段无外乎挖改洗补。
反正黄册都是手填出来,在上头直接走墨改字即可。实在改不过来,索性挖下块,重新把别纸补缀上去。还改不过来,拆下绵索,抽走旧页,补入改页。只要大家提前说好,上头无从追究。
用墨改字情况,在民间极为猖獗。以至于弘治三年时候,有*员专门上书,建议以后编造黄册,不光要给地方个标准字体,还得规定字号。把字写得大点,容易检阅,就没办法洗改。
修改原册麻烦在于,得经得起层层检查。上级有可能没查出来,也可能查出来,你为策完全,不得不级级往上贿赂。
顾炎武专门谈过这个作弊技术:“填于红图不可改矣,则改于黄册;印于黄册不可易矣,则公为洗补。不得于小里,则货都总妄坐于小里;不得于都总,则货县总妄坐于都总。”
王叙家新得两亩田地和头黄牛,这两项事产需要列入新期黄册。王叙想把它们瞒下来,可急切间只贿赂里长,没买通县里算手和书手。
里长宽慰他说,别着急,有办法。
等到开始攒造里册,里长老老实实地把这两项写进去,丝毫没有作弊。不过他把另外项数据,王家丁口,故意少写人。
里册递上去,层层呈递到后湖,很快这个疏漏被驳查监生发现。监生在原册上贴条驳语:“查某里某甲王叙人户本期丁口虚减人,查理与旧册实在不符,驳回本管实核重造,不得迁延云云。”
这本里册被层层掷回到第五图。里长拿着旧册,重新造本新,诚实地
因此,有聪明不去贿赂主官,直接去找具体经办小吏下手。甚至有人胆大包天,连小吏都不用找,去找运输队。
黄册攒造完成之后,会步步转送至县、州、府、司以及中央后湖,中间要经历数次转运。你只要事先买通解送人员,在半路开箱子直接改册,连给*员贿赂都省。真是胆大包天。
不过别忘,黄册里有四柱之法,可以查到过往切数据。你光是伪造期之数,前后对不上,终究是个隐患。哪天碰到个认真驳查人员,可能就会东窗事发。
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修改旧档。把历史改掉,大家便不会知道你现在猫腻。
虽然黄册库戒备森严,难以混入,可不是有句话嘛:“只要思想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利当前,胥吏们也是绞尽脑汁,奇技百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