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口数量、年龄、垦田、税收、官吏数量做个统计,乡里交县里,县里交郡国,最终汇总成“计簿”,再派专人递交中枢。
中央这边接到“计簿”,由御史先审核轮,确认数字没问题,再提交给丞相。有这些数据,朝廷可以保证税收,也可以借此控制民众流转,进步增强中央集权。
这都是秦法搭建起来运作框架,由汉律来落地实行。
确定田地数量,税赋就有出处;确定人口数量,徭役就有来源。这两样掌握住,政权就稳。用《大学》里话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这套体系不光让西汉渡过初期难关,逐步走向强盛,还深刻地影响到后世。
自汉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每个朝代都演化出自己独特户籍管理体系。比如东晋分本土黄籍和侨民白籍;唐分天下户口为九等,三年团貌;宋代分有常产主户和无常产客户,又分坊郭(城市)户和乡村户,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细节如何变迁,其运作基本逻辑,始终不曾偏离萧何《户律》精神,总结下来就八个字——收税有据,束民有方。
【注释】
东晋户籍制度:西晋因着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而亡国,琅玡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中原士族与江南士族拥护下称帝,国号仍然为晋,史称东晋。东晋政权偏安江南,中原之地陷入被胡人分裂混战之中。北方世家大族、百姓纷纷渡江南迁,称为侨人,散居在侨立郡县中。据《隋书·食货志》所载,本来户籍无黄、白之别,皆是黄籍,但南渡而来侨人被允许携带其北方原来籍贯,故产生白籍。持白籍者可以不向官府纳税服役。侨人越来越多,必然加重江南土著居民负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严重社会经济问题,故出现旨在把侨人变为南方土著人户土断,努力恢复户籍无黄、白之分旧状,扩大征税、服役人群。
唐代户籍制度:据《旧唐书·食货志》所载,唐高祖年间,凡天下户口,量其资产,定为九等,每三年编造次。编造户籍时,地方官吏必须亲自检阅人丁形貌,将结果记录在册。因各地常集合五党或三党为团进行,故称为团貌。团貌要耗费相当可观人力,所以,在户籍编制正常情况下,貌阅重点对象为与赋税制度密切相关五个年龄段男子,以及可以免除赋役三种不同程度残疾人。
宋代户籍制度:宋代户籍有主户、客户之分。主户,又称税户,指有田产、税钱或家业钱民户,根据地域、田产不同,分为五等,使之在负担差役、杂税等方面有所区别。上户承担重难差役,中下户承担较轻差役。客户,也称佃客,指没有土地、常居主人之家、为人佣耕佃农。官府出于征发劳役需要,将客户也登记在册。坊郭户和乡村户大约始于宋朝初年,其实就是城镇户口和乡村户口。两种人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