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东西谁家哪儿收?”问。
“安徽。孙家收。晚唐货色,绝对真。”
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枚铜镜,从汉侯墓里挖出来,和从当地村民炕头捡回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儿差得极大,非得问清楚不可。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古董,叫孙家收;从进店客人手里买,叫臧家收;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叫童家收。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没人说得清楚。建国以后,童家不敢公开提,慢慢地合并到孙家里去。
他说是孙家收,就知道这准儿是从当地农民手里收购——从来没听过拿佛头当明器。
点点头,没言语,推门出去。在别地方又转悠半天,没发现比这个佛头更合适。又回到瑞缃丰里,看到佛头还在,就冲老板指:“这个佛顶请,给个脆价。”
立刻摔脸子事。
路慢慢地逛下来,逛到第五家时候,总算看到件好东西。这家铺子叫瑞缃丰,门口面杏黄挑子,有点乡间酒馆意思。进店时候,老板正靠着墙边打瞌睡。俩简短地攀谈几句,老板就让在屋子里随便看。
在货架上看遍,没什特别值得买东西。习惯性地环顾四周,忽然发现,这里里屋和外屋没有门,只有道布帘挂着,布帘只挡住上半截。略矮身子,便从下面看到里屋情形。
里屋沙发边上搁着个黑乎乎东西,定睛看,居然是两个佛头,顿时有几分兴趣。
“老板,那尊佛顶,能看看吗?”
脆价就是口价,取个干脆劲儿。行内交易没外面那多花样,都是行家里手,不用玩那多虚绕,直截当。老板抬眼看看,懒洋洋地说:
老板听到问话,“哦”声,转身钻进里屋,很快就抱着两个石佛头出来。
买卖人大多信佛,而佛头有斩首之意,不吉利,所以做佛头买卖时,都讨个口彩,该叫佛顶。事实上,佛头这东西,在从前根本就没人理睬,直到清末民初外国人对佛像有兴趣,这买卖才算兴旺起来。直到今天,佛头买卖大多也集中在与老外交易中,国内很少有人专门玩这个。
佛头是金石中大件,也是《素鼎录》里谈得最多个门类。不过因为交易佛头买卖不多,手不太熟,只知道个大概齐。
经过比较,挑中其中个。这个佛头是释迦牟尼佛,不大,和小孩脑袋差不多大小,风格属于典型盛唐。佛头有螺旋式高髻,高鼻大耳,丰唇宽颊,两条长眼眼角高挑,瞳孔下视。用手去摸佛头脸,石质呈青色,已经有多处自然皴裂,看来已经历许多年风雨,裂口处甚至能看到青苔痕。
这佛头应该是晚唐时期,市场价格大约两三千块钱,可这个佛头真实价格可不止这些。这瑞缃丰老板把佛头随手搁在沙发旁边,看来是没意识到它其中价值。机会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