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时,官与吏还没有后世那泾渭分明,孔子从区区小吏混到大宗伯、中大夫,走也是这样历程。
这是在仿照宗周时已经有雏形荐举制度,但是,经过层层筛选,真正能进入大学国人子弟,毕竟是少数,但却也是和士人崛起同打破血缘宗法世袭重要武器!而且赵无恤打算让文臣武将分家早些来临,毕竟随着发展,需要专业化官僚,出将入相也容易造就六卿这种擅权臣子。
大学中弟子分两部分,小学毕业俊士,亦或是确有才干外来游士。在科目上,赵无恤还是以经世致用为主,认为他们可以学习量入为出、起草文书、诉讼、律法等,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停。
但问题在于,西鲁律法漏洞极大,太过简陋,他还在想要不要求赵鞅借擅长制定律令邓析来这儿趟。
这也是他现在不对子贡说破此事原因,孔门之人对邓析,可是怀有很大敌意……
、子不学、非所宜,是用来劝学。这段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是讲典史。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是讲五谷六畜。切都朗朗上口,简明扼要,汝等十余岁孩童来学习再合适不过。”
他说话向老气横秋,仿佛他已经二十,而不是十岁。
印刷这种东西为时尚早,反正春秋之世很多书字数也就几千几万,手抄也不是很难。所以便有他们眼前魔改版手抄本《三字经》,无恤回忆和筛选它们可花费不少时间,实在想不起便只能原创。
所以小项橐还是看出几分不妥,他喃喃自语道:“怎感觉有几句中间像是缺几行似?”
……
因为时代和钱粮有限,官学暂时只对国人和军吏子弟开放,但庶民、野人甚至于氓隶也
完成运送盐、粮事项,交割完春季收支后,子贡小心地询问道:“宗周国学有小学、大学之分,不知司寇育才之校里有没有大学?”
无恤瞧他眼,自然之道子贡作为势力里孔门弟子之首,这句话当然不是随便问问。
但他希望子贡能在商言商,不要搀和进这淌浑水里来,于是他便笑道:“暂无,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化是见效最慢,放眼西鲁,早年乡学基本都名存实亡,所以只能从最基础开始,等过上三五年,培育出批年轻人再说其他。”
其实赵无恤有话没说全,在他和张孟谈谋划下,大学肯定是要办。因为官学目很明确,弟子们是为将来能入仕当官,没有私学掺杂那多理想和学术。但光靠小学教授这些基础知识,只能培养出低级邑吏,却不能有更高级人才。
所以在他设想中:“国人之子十岁入小学,学四科。长于骑射、五兵者十五岁可入值黑衣,不欲参军者十五岁学于大学,称之为俊士。俊士行冠后受考察,确有才干者可以为吏,表现优异者再由吏转为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