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于赵氏门下游士根据自己受待遇,对赵氏有个择主过程,赵氏也从中择才。双方看对眼后,门客便会正式出仕,转化为赵氏下臣属吏。赵鞅给他们发放俸禄,派到地方领邑去做官,逐渐替换掉尾大不掉世袭家臣。
不过虽然建议在晋国这做,可在鲁国西鄙,无恤却没有也开个聚贤馆和老爹抢风头。
来是因为他地盘尚小,名望不广,招不来也养不起那多士人。二来是他认为,所谓养士,只是种培养人才过渡形式。如今私学风气还不如战国那旺盛,民间自由身份游士比例没那高,而且良莠不全。这种招才养士,或许会捞到这时
南田猎时,赵鞅突然若有所悟,抚膺叹息起来,旁董安于急忙问其原因。
赵鞅答:“赵氏用谷米混合草料喂养着数千匹马驹,在下宫还养着虎贲、力士、轻侠、游士数百名,方今却仅仅用他们来猎兽。真担心邻居们也会大力养贤,用来猎啊。传令下去,从今以后罢猎,将省下来钱帛全部用来招贤纳士!”
自从无恤倡议建轻骑,并且在棘津之战、甄之战中验证威力后,赵氏便开始格外注意马政。他们以瓷器、粉食,还有代田法获利钱帛向戎狄购买良马,如今在晋阳、大原等地已豢养数千匹之多,再过些年小马驹长大,便能大用。
无恤关注可不止是马匹,在他建议下,赵氏对养士制度也进行定改进,将其系统化。
早先晋国《赵宣子之法》曾明令规定,家臣连续三代辅佐个家族,就要把他当作自己君;两代下辅佐个家族,要把他作为自己主。辅佐君就要为他而死,辅佐主就要为他尽力。但到春秋后期,这样价值观已经渐渐流于形式,那些时代镇守封邑家臣往往会变得尾大不掉,赵氏就深受其苦。
随着社会结构变革、人才流动活跃,特别是诸侯之间以及家族之间斗争激烈化,人才成为竞争者们最为宝贵财富,唯才是举、良臣择主而事观念和做法已经成为新潮流。
养士风气不止赵鞅人,中行氏,吴王,齐国陈氏,楚国叶公高,都是这方面佼佼者。所以说人才流向是有竞争,无恤结合后世战国时养士制度,在书信中献上些扬名、择才利器,好让赵氏在这潮流中博得头彩,赵鞅赞不绝口,当即采纳。
无恤强调,赵氏必须“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贵骄士”。
赵氏在下宫修建聚贤馆,将来投靠宾客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待遇各不相同:举国闻名上宾有自己宅邸,出行配车马、随从,食有酒肉;有些才干中宾睡单间,出行无车马,食有鱼;至于那些无甚才干下宾,则睡通铺,食无鱼肉。
用赵无恤话来说,聚贤馆就是个双向招聘场所,也是暂时人才聚集地。门客受尊重程度是由自己才能所决定,与身份贵贱无关,证明自己才干,等级便能受到提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