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对孔子遇到粮食危机时采取自卸武装这办法却不太苟同。
“子贡曾告诉,他向孔子问过政,孔子言,足食,足兵,此外还要有人民信任才可以。子贡又问,如果只能留二,那三项中先去掉哪项?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两项中还能去掉哪项?孔子说,去掉食,自古人都难逃死,但如果没有人民信任,什都谈不上……”
“孔子解散邑兵,出卖兵刃甲胄筹集粮食,若是在和平年代本无可厚非。但如今是乱世,无兵卒则不能保小民性命安危,子有若是有半卒之众,就不会被群盗围困。”
赵无恤这话婉转之中带着隐隐批评,他是两邑大夫,身份尊贵卿子,对孔子这个邻邑之宰提出自己意见再正常不过。
当是时,孔子并不是后世那个不容任何人否定“圣人”,他现在只是个普通士人,多年受挫让他和弟子们都十分谦逊。
名将罢!”
虽然无恤年纪尚小,但因为长得早熟,所以看上去和冉求年纪相差不大,这让冉求时间又有些气馁。
“弱冠之年就已经是两邑大夫,而却连个邑宰、家宰都不是。”
就在这时,赵无恤却问冉求道:“子有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
是后天学习,还是天生就能见微知著,瞧见密密麻麻竹林就能脑补出竹矛方阵来……
所以冉求也没有像被踩尾巴似勃然大怒,因为对于这“去兵”举动,他们师兄弟间也有讨论过。其中冉求是婉转反对,子路是愤愤然拒绝,平日孔子提出些理念,也常常受到学生们质疑,甚至剧烈辩论。
这就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孔门诸子并不是孔子思想简单复制,而是个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最终所走道路也不尽相同松散学派。
所以赵无恤察觉冉求表情并未有异样,因为对夫子尊敬,也没有在外人面前抱怨和非议孔子,这让无恤对此冉求本性更加认可。
说话间,众人已经离开大野泽范围,土地渐渐干燥平坦起来,遥遥可以望见中都邑城垣。
冉求谦逊地说道:“求学之于孔子。”
“孔子也擅长军旅之事?”对于这个,赵无恤倒还是第次听闻,不由讶然。
子服何在旁插话道:“赵大夫见过孔子就知道,孔子身形与其父叔梁纥相似,其力能举城门,却不肯以勇力闻名诸侯。他射、御皆精,曾射于矍相之圃(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国人观者如堵,知晓军旅之事再正常不过!”
冉求也补充道:“夫子曾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只是夫子不愿意以兵事闻名,也仅是挑选弟子中适合军旅人传授之,并不想让吾等将此当成主业。”
于是乎,个身材魁梧、膂力过人,能开弓射箭,能驾车奔驰山东大汉形象浮现在赵无恤眼前,和前世印象里那位微笑鞠让知礼儒者形象结合起来,这让他好奇之心越发浓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