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翦小宗,赵氏有小宗温、楼、马首等,其中以邯郸最大,其辖下三县,人口二十万,军力也占赵氏势力四分之,颇有枝壮于干之势。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邯郸午对赵氏大宗虽然还表面服从,但已经生出异心。且邯郸与中行氏有姻亲,与范氏暗中沟通,和东阳、柏人联系比和新绛、晋阳要强得多,若不及时制止,曲沃代翼之事便可能重演!”
“如今邯郸已经羽翼丰满,翦除之法不可明来,可以利用晋齐争霸事,驱虎吞狼。战事多以邯郸为前锋,断其手足,在五年内步步图之,无恤也会想办法从东面渗透邯郸!”
赵鞅思索着其中利害关系,不得不说,赵无恤此次分析很到位,看来在遭遇被逐挫折后,他确颇有成长。
不过赵鞅也有些疑惑:“最后三字,缓出头又是何意?”
无恤下拜道:“小子曾听说过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当夜,赵鞅与赵无恤父子在羊角城外营帐内秉烛夜谈,就赵氏未来在国内战略进行第次沟通。
位于上首,和儿子相对而坐,赵鞅感觉很奇妙。过去十多年里,除亦师亦友亦臣董安于,还有长于分析诸侯卿大夫关系傅叟外,很少有人能与他如此深谈形势。
邮无正、尹铎、窦犨等人都不擅长此道,几个儿子年幼年幼,无能无能,无人能堪大用。
然而今天,赵鞅却恍然发现,自己幼子无恤却能将以往有些模糊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
关于赵氏未来五年在国内发展,赵无恤给赵鞅献上计策是十二个字。
“当年卻至才干冠绝晋国,政治、军事、外交都十分出众,卻氏其富半公室,其徒半三军,何其强大。却因为不知收敛,鄢陵之战时公然抵触执政,占尽风头,还与国君宠臣争利
“高筑墙,广积粮,翦小宗,缓出头?”赵鞅品味着这十二字之策,实在是字字锱铢。
“然也,既然六卿必有战,那小子认为,赵氏现在需要隐忍和时间。高筑墙,是加强晋阳、狼盂带建设,这是父亲与董子直在做事情,让晋阳成为赵氏不落壁垒,渐渐将宗族中心转移到那带。”
这些是赵鞅贯政策,自不必无恤详细分说。晋阳那边虽然人口尚少,山林密布,但在各种新政吸引下,不断有国人迁徙。赵鞅这次在卫国抢几百户卫人,也打算安置到那边去垦殖。
“其次,广积粮,用无恤话说便是发展生产力,用货殖瓷器获取钱帛,推广代田法实现粟麦种植,增加粮食产量,鼓励繁蓄,改革亩制加强国人农稼积极性和对赵氏认可。”
赵无恤作为后世人,如今有自己地盘,不少东西也可以渐渐开造,若是碰上合适,也会派人去下宫传授给工匠。最终目是增加赵氏在战时粟麦储存,繁蓄民众,增强家力,毕竟足兵足食,也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