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杨喜那时候还未成年,侥幸逃过劫,但当时已有民谣在传: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五岭南、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就在这种背景下,杨喜季弟出生,父亲其实想要个女儿,看着幼子把,又无奈又愤怒,遂冠名曰:“杨怒
“家中,除老母,还有弟二人……”
杨喜是家里老大,当年他父母喜得长子,十分高兴,觉得总算有儿子继承爵位,遂取名为“喜”,以表达高兴心情。
过几年,老二出生,仍是儿子,杨父杨母心情也不错,说就算杨喜成年另立门户,他们家也有次子足以养老,故取名杨乐。
要知道,秦与其他邦国不同,男子成年是要立刻分出户籍,这就意味着,当老大杨喜单独立户后,杨家老父老母还要继续拉扯剩下几个饭量惊人男孩成人,而在他们能干活时,却要分户自立去,般只留老幺养老。
又数年,也就是秦始皇帝统天下前夕,老三出生,但很快就因病夭折,将这小小生灵埋葬在后山时,左思右想,杨家还是决定给他个名。
“叫杨喜。”
“是内史宁秦县(陕西华阴县)人。”
七月初,北伐军战俘营中,烛光之下,年轻骑吏杨喜有些拘束,他擦擦嘴角还沾着粟饭粒,搓着手,开始自己漫长自述:
“宁秦县本来叫阴晋,是魏国土地,在惠文王时割让给秦国,遂改名宁秦……”
说到这,杨喜露出怀念笑。
“杨哀。”
哀归哀,苦归苦,但日子总得继续过,砸釜卖铁,修戈矛,也得支持始皇帝统啊!
按理说六国已经扫平,黔首负担该减轻些,但劳役却比过去还更重,不但关中金人、骊山、阿房大工程不断,始皇帝承诺土地,也总是分在边远郡县,服役变成血本无归事。
但秦人们早已在商鞅之法驯化下习惯这种耕战生活,倒未像六国之地那样有很大怨言。
秦始皇三十年后,那些重役远戍,渐渐变本加厉起来,去南越、北疆、海东、河西子弟归来者寥寥,要是留在当地,要是死于疫病。
不管去到何处,离家乡有多远,只要闭上眼,杨喜都能看到他家里闾对面华山,险峻秀丽,乱石从生,那就是杨喜祖祖辈辈看到风景……
宁秦县地理位置很重要,南边有华山为阻,北面则是去往河东风陵渡,西方有大道连通关中府地,东边百余里就是桃林之塞和函谷关,只有夺得这,秦国才能称得上安宁。
这次改名好像还真有些管用,从那之后百多年,除两次小打小闹政变外,关中几乎再无战祸。
黔首们不用担心睡梦中被强盗冲入家中杀人放火,也不必畏惧敌国大军忽然包围城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唯二要担心,便是不小心犯法后严酷惩罚,以及今年该轮到哪家子弟被征召去服役做戍卒,为大王扫平六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