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意不是指运气,而是气候。
眼下三月将尽,按照南阳往年气候,春夏之交,往往
“东门豹带着两万人在丹阴,已派人去告知他,有他与老五在,敌军决不能顺利撤往武关。”
共尉有些可惜:“东门叔父虽勇,但毕竟兵少,等吾等夺取穰县赶到丹阳,敌军恐已入关……”
黑夫教训他道:“孺子,贪多嚼不烂,先吃完碗里,再看釜中!”
黑夫何尝不想毕其功于役?只可惜南军什都好,就是机动能力堪忧,远不如拥有大量车骑北军,这是天然劣势。
众将尉领命离去,已经升官做都尉陈婴却又来询问:
将共尉、陈婴、垣柏等都尉司马喊来,商议追击之事。
季婴奉命陈述所获情报:“但据南阳守告知,宛城五万之兵,大半已开始撤离,只剩下少许留守者,以及许多空营,其余人皆携带甲兵粮食,离开南阳,沿着驰道,往丹阳而去,司马鞅在那接应……”
“此外更有三万兵留守穰县(河南邓县),两万兵留守新野(河南新野),以阻碍军发觉后北上追击。”
在守襄阳时立下大功共敖之子共尉,点着地图道:“如此说来,若要去接收宛城,当走新野,那儿平地阔野,且有南阳守答应内应。而若想迅速追击,则要走穰县,敌军三万人,且依邓林之险!”
从穰县到郦县(河南南召县),其间相去六百里,南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又因穰县过去是邓国之墟,故曰邓林之险。西控商、洛,南当荆、楚,山高水深,舟车辏泊,称之为襄汉之藩篱,秦楚之喉嗌,亦不为过。
“大帅,若南阳守反悔,新野内应未曾发难,下吏与共敖虽有信心击破新野,但却无法夺取宛城……”
“这便是任你为主将,而共尉为副原因,陈婴,你考虑得很周到。”
黑夫点头:“用兵时,不可将胜负寄于他人,这便是宁可稳扎稳打,也不愿带大军冒险,越过穰县、新野去追击敌军原因,就是在担心南阳守是否会有变数啊!”
“若其有变,你便率军至育阳,以阻南下之敌,共尉仍依策行事,不管南阳守投降是真是假,军都能将断后五万敌兵吃掉!”
五万是保底,至于能否拦下更多,得看天意……
被安排断后三万人以穰县为基地,背靠邓林,没有绝对兵力优势话,胜负绝不是三五天能决出……
而黑夫手里兵,较去年有所增加,但五万兵在汉中,由韩信指挥,两万在东门豹处,此刻在襄樊,只有八万……
黑夫思索后到:“自将兵五万临穰县,共尉、陈婴、季婴,汝三人带三万人去新野,待夺取当地后,陈婴继续北上接收宛城,共尉则向西,击邓林之后,如此,则穰县三万人可擒也!”
东海郡东阳县人陈婴问道:“那退往武关十万敌兵怎办?”
黑夫自有主意:“会让骑兵司马老五带三千车骑,沿汉水往北,去丹水、均水之交处,与东门豹汇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