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却有不同见解:“吴人深恨伯嚭,曾入吴游历,至今吴郡骂人卑鄙无耻,仍称’坏伯嚭‘。勾践若杀伯嚭,封伍子胥之墓,反而更容易收买人心。”
“然却不杀,是因为不可杀!伯嚭价值,在于他掌握吴国文书典籍!没这些,越国要统治吴地,便是空谈!”
这二人都能言善辩,在军中充当行人谋士,但也各有特点:
陆贾兰陵学派科班出身,为人正派,随何则是野路子,为人狡黠,善诡谋,有急智,这点陆贾不如他。
可论大局观,随何却又不如陆贾。二人在黑夫身边,正好互为补益。
“但在兰陵学《左传》时,却发现诸子之言有误,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句践杀死,而且还继续做越国太宰……”
吴国灭亡两年后,范蠡、文种都被勾践干掉,但伯嚭,却安然无恙,还摇身变,做越王信臣,甚至还堂而皇之地收取鲁国贿赂呢——于是被心眼小鲁人在史书上狠狠记笔。
“正是如此!”
随何道:“夫差、胡亥以为,钱帛赏或不赏在君王。”
“吴人、关中人认为,战或不战在他们。”
又请求给有战功人许官,吴王夫差向看不起卑贱野人,面露难色。”
“倒是旁边位公孙建言说,暂时答应他们,打退越寇,给不给都在大王。”
“王乃使太宰嚭布令,野人却不笨,或曰:‘王好诈,必诳。’于是众人亦言:‘且先答应王,越寇来,战或不战,在于吾等’!”
“结果,越人已薄阖闾之门,吴人却还在君民相疑,内讧不止,国人已尽,野人不战,于是吴遂亡……”
黑夫听完乐。
“不错,对而言,李斯价值也样,他虽在军中无甚影响,不能直接开关相迎,但却是军进入咸阳,全盘接收宫室、府库、律令、文书、图籍保证!”
黑夫不想世上最壮
“但降与不降,不也在伯嚭、李斯?”
他摊手道:“既然吴已不可救,又与越王又交情,这时候还不卖吴,更待何时?”
“随何说得,有几分道理。”
黑夫颔首:“汝等以为,勾践为何不杀伯嚭?”
随何不假思索:“当然是为收揽吴国人心。”
“吴王夫差行事做派,倒是像极北边胡亥,食言而肥,官府信誉扫地,关中人多不欲效死。”
半年仗打下来,黑夫发现,北边正规军,早就没当年他还做小卒,灭六国时“左携人头,右夹生虏”,所向披靡勇锐,反倒怂得很。
方面是因为青黄不接,新兵较多,军队素质秩序差些,但最重要是,北军精神气已没,打仗随便打打,遇到困难很容易退让崩溃——他们心境大概和夫差治下野人般,反正朝廷屡屡毁诺,日子越来越难过,既然捞不到好处,那拼命干嘛?
随何继续道:“诸子言,越王勾践入姑苏后,下令诛杀伯嚭,罪名是‘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
陆贾这时候说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