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雁门地边胡,数被寇,百姓苦不堪言,边将也对匈奴人无计可施,出战则常被匈奴击破,边境人口遭到掳掠,田畜都无法正常进行。直到李牧为将,才改前法。”
李牧策略,是蒙恬较为欣赏,他采取是防守姿态,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长城固守,让匈奴无所获。几年下来,匈奴以为李牧胆小,殊不知他早就在长城内默默练兵,但
好在,之后几年,王翦与李牧对上,二人你来往,谁也占不到便宜。最后王翦靠手反间计,使赵相郭开进谗言,杀李牧,秦军才得以轻易灭赵……
这样个人,他是赵人英雄,却是秦人仇寇,岂能放任祭祀悼念?
所以李斯认为,应该捣毁雁门郡境内所有李牧祠,并按照律令处置祭祀者。
“擅兴奇祠者,赀(zī)二甲!”
法家认为,重罚是最有效遏制手段,以宽服民,不如以猛服民。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
祭祀,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不能怠慢。
山川是搞定,但人鬼却有些麻烦,因为各地常祭祀地方鬼怪、名人,实在是太多,统统视为*祠?有刀切嫌疑,辨别却没那多人手和功夫。
于是就出现这样现象,诸多地方奇祠、*祠,没得到官府承认,百姓祭祀祷告,官府也不怎管。
但李牧祠不同,因为他曾是秦敌人,生死大敌!
秦始皇尤其记得,李牧,这个名字无数次出现在前线军报里,伴随而来,便是秦军两次大败……
通罚款下来,看谁还敢对李牧念念不忘!
这时候,旁蒙恬却说道:“陛下,臣也听闻此事,番询问后,当地士卒说,他们祭祀悼念李牧,为不是他与秦为敌之事,而是敬其为代、雁门抵御匈奴入寇,又怜其被昏君*臣所害,死状凄惨……”
蒙恬自从第次伐楚战败后,便直盘桓于云中、雁门,灭代破齐,短暂在朝中为官后,又回到这里。
所以,他比李斯更解边地情况。
“赵武灵王时虽设雁门、云中、九原,但长平之战后,赵国大衰,被秦、燕两面夹击,边境防备松懈,遂给匈奴机遇。到李牧来雁门做郡守时,云中、九原已陆续废弃,落入匈奴之手,赵国边境已退至善无、平城线。”
那是秦始皇十三、十四年事情,那段时间,王翦阏与之战大败赵军,秦将桓齮(yǐ)又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赵国副无力抵抗模样,秦国朝野片喜气洋洋,只觉得灭赵指日可待。
唯独赵高对秦始皇说,桓齮易骄,恐怕有失……
果然,随着李牧从雁门归赵,接过指挥大权,桓齮噩梦开始,宜安之战,秦全军覆没,桓齮败逃。
次年,秦始皇不甘心,继续令人攻赵,李牧却又在番吾大败秦军……
那是秦始皇亲政后,秦遭遇最大败仗,李牧竟成秦始皇统天下最大障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