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不好意思,比如枯燥……但这几年还是要写……依然还是红包退款!后面再也没背景。
注:当时三大独立影像展:北京独立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云之南记录影像展。现在呢,最大规模类“独立”是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它也不是官方办,片子并未全部过审,然后只收青年导演第部电影片。FIRST也提供资金、提供面向投资方、发行方提案会等等东西,电影质量还挺高,比如《北方片苍茫》后来拿鹿特丹金虎奖,《八月》拿湾湾金马奖,《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也是这出来,他拿过短片特别奖。获得/提名电影奖还有其他些片子。这电影节对电影技术要求并不高,DV拍也能拿奖,而且如果被关注投资人会投资重拍。
额,电影节被关停这段犹豫很久要不要写,毕竟,之前涉及到官方都发生在远古时期,而且官方并未避讳,资料来自正规出版物。可这段呢,时间较近……想来想去最后觉得,既然是写独立电影近30年发展史,这个重要变化就还是应该说说,不过这里注明下,
品为电影后续提供可能,而“大数据”等东西为电影摄制带去指导。也就是说,投资会拿“大数据”让导演、制片服从安排。
在2004-2007年呢,主力军是广大煤老板们——捧女星,赚吆喝,电影导演用几小时听听他们发家史,资金就到手,到2008年左右,主力军是新,bao富地产商们。可再后来,影视公司个个上市、并购,还搞对赌,到2014年,终于,互联网公司进场。
投资商广泛干预比较像是好莱坞,可,这模式比好莱坞有明显不足之处。比如,IT公司缺乏专业,迷信数据,也缺乏热爱,深蓝这种电影公司意见就专业许多。再比如,中国是导演中心制,不善言辞导演们根本无法说服对方,而美国是制片中心制,有经验制片人们可以帮忙从中周旋,而投资者般来说不愿得罪大制片人,也更倾向相信大制片人,再比如……
这个趋势会让电影变得好,还是变得不好,谢兰生真看不清楚。他只知道,以后电影导演们会更处于夹缝当中。
也许,会经过段时间拼命迎合混乱期,投资者们才会发现“味迎合”没作用,才会发现导演等等有多重要。
在浮躁环境之下,人也变得好忙好忙。以前主创提前月进入剧组筹备电影,现在则是两天,而演员们也经常是到片场才背台词。真正想为部电影花时间人很少。
另外,这年,视频网站提出个“网络大电影”概念。
谢兰生又继续拍摄他想拍文艺电影。
而莘野呢,电影赚钱,投资赚钱,商场赚钱,别也赚钱。他资本也玩儿得溜,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信托融资……各种方式。
到2014年年末,“深蓝影业”总市值突破千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