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小子无知,总觉得宋朝弊端是官僚机构膨胀,又有大批无用屯兵,拼命想削政减官精军,哼,果是竖子不足为谋。
明宗皇帝听,想想,说着:“这是好策,可是必使朝廷支出甚大,与民间来说,赋税也必重,只怕久久,朝廷难以承担。”
“恩,就是如此,就是如此!”方信点头说着:“而且,朝廷再放宽官位,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大读书人阶级,所以这也是治标下策!”
间读书之风日盛,对长远来说,自是好事,对短期来说,却是祸端。”
前面还可理解,这条却是难理解,明宗皇帝迷惑问着:“还请太祖皇帝明示。”
“上古之时,读书者甚少,无知者无欲,只要安抚世家子弟就可安天下,世风日开,读书人渐渐增多,这读书不但明理,也会增欲——读兵书,就想着天下有乱可领兵为将,读治国之术,也想着位列庙堂展心中抱负,你可见得,读书,真正甘心与农夫贩卒为伍,死于乡野之中?”
“啊!”明宗皇帝本是明君,这听,顿时脸色大变,却是领悟其中奥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方信颂读老子道德经文,却深深明白其中要意:“古能千寿之国,实是读书人少,而治国久安也,老子确看彻底,明彻底,如果推行治国正道,传播文教,虽可教化人心,也使人开智,此是王朝覆灭之根。”
教化人心是洗脑,有利统治,可是如果立在统治者立场上,这渐渐开智,就大不妙,所以长远来说,对统治者得不偿失。
“那何以策之?”明宗皇帝脸色大变,连声音都哑,问着。
“也有下策,就是科举,所谓科举,实是让民间读书人,能有个进仕途径,以安其心,已经说,士以仕为天,如不得仕,必生怨恨之心,太平时还好,旦有事,必乱国亡天下!”
说到这里,方信想起宋朝政策,说着:“再进步,就是善待士人,开榜取士多取人员,而扩大*员编制,宁可多养*员,不可使之外流,而成为敌方之才。”
宋代科举放宽录取和作用范围,官制也膨胀数倍,实是为这个目,有宋朝,士大夫很少投靠金辽(这也是为什有南宋原因),而且很少投靠起义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