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它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垦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麦争地,煮熟晒干
话能放上几年,比稻米还耐储存。
想到这些优点,杨凌不禁欣悦非常,对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己要不是为开禁通商,被李东阳提起粮食问题,还就
样忽视
它,何况衣食无忧、不事生产
祝枝山?
杨凌觉得语气有些冲,不禁讪讪地道:“小弟
时情急,出言莽撞
,祝兄莫怪。”
祝枝山端起杯来,如长鲸吸水般饮而尽,笑道:“无妨,杨老弟心系黎民,是老祝惭愧才是。”他说完狐疑地看
杨凌
眼道:“不过……恕
老祝冒昧,老弟这般在意国计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
贵介公子?”
杨凌尴尬地笑笑,不知说出自己身份这位祝才子会不会拂袖而去,不过如今既要用到人家,瞒是瞒不住
,他犹豫
下,说道:“小弟姓杨,单名
个凌字,忝为当今皇上
侍卫亲军统领,辖内辑事厂。”
叙。
祝枝山听有酒可喝,顿时欣然从命,几个人来到
家大酒楼,杨凌吩咐手下将那袋玉米好生看住
,这才和祝枝山、火者亚三四人上
酒店,寻
间雅间就坐。
刚落坐,杨凌便急不可待地问起这番薯和玉米
来历,原来祝枝山是官宦世家,老父做过山西布政副使
高官,后来告老还乡。
祝枝山在三十三岁上中举人,此后十多年来再无进展,虽然求取功名之心甚浓,由于年岁渐长,对于仕途也不敢太抱希望
,便在苏州老家置
房田产、又做起粮米生意,当起
富家翁。
前两年有家百年前移居南洋
汉人因为得罪
当地权贵,辗转逃回
大明,在祝老爷府上为他料理果园,平素在果园里种
些从南洋带回来
农作物。
祝枝山听大惊失色,和他同桌饮酒,谦
那些东西虽非美味,不过胜在稀罕少见,祝枝山便时常运些给开设在各地米粮店出售,由于各地人不曾见过那些东西,销量并不好,不过偶有喜欢尝鲜
,出价都比普通粮食要高
多。
杨凌听说他把这些高产作物当成稀罕物儿养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对大明百姓重大意义,不禁责备道:“祝兄呀,这些东西哪是什
瓜果,那是极为高产
庄稼呀,若是在大明广泛种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只养在
个小小果园里,实在是,bao殄天物。”
祝枝山撸着大胡子,眨巴着对绿豆眼,对杨凌那种痛心疾首
模样颇有点莫名其妙。
其实莫说他是个赋闲文人,压根不会去想庄稼增产问题,就是史书有载玉米传至中国后,长达数十年间,许多农民也只是在家中后院种上二三十棵,留着给孩子当稀罕物儿吃,压根就没想过用它来替代现有
农作物,更别提官方没有注意并记载
那些年头
。
小时候寄住在山东平原县姥姥家里,杨凌就听姥姥念叼过红薯半年粮
谚语,玉米和地瓜亩产几千斤很普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