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海禁……难!”
杨凌道:“大人是谦谦君子,所以说难,下官结交内宦,诟名满身,所为何来?大人若是允,其他
事自有下官去做。”
李东阳瞧他眼,忽地也站起身来,在室中徐徐踱步,杨凌见他沉思半晌,停下身形道:“天下以农为本,自由通商,若米粮外流,奈何?官府纵然禁止,也难以处处设防。”
杨凌松口气,笑道:“如今天下,富庶华美之物谁能及得
大明?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漂洋过海,
船获利数十倍,纵然朝廷不禁,百姓会舍重利货物而运输普通用品
?大明本来不允民间以银两为货币,但宝钞信用不足,铜钱不敷使用,民间早已广泛使用白银交易。如今生产
货物超越建国之初,白银早已不够使用,乃致物价上涨,百姓生活贫苦。若是留易流入大量白银,既可交付国内流通,还可就近购买周围蛮族马匹、牛羊,百姓除
稻米,还有肉食可吃,而现在有几家百姓吃得起肉?再者海禁时渔民只有不经风浪
小船儿在近海捕鱼,开
海禁巨船入海,那才是取之不尽
鱼米粮仓呀。想当初大宋四海通商,百姓富裕,朝廷税赋充足,而宋朝时田地不及
大明辽阔,亩产不及
大明之出,百姓食用之物还是远超
大明呀。”
李东阳笑笑,说道:“大宋田地不及
大明,可人口也远不及
大明呀。你说
也有些道理,百姓输出米粮
可能确实不大,但购买牛羊要受制于外族,捕鱼难以应付百姓生存之用,
旦与外族交恶时岂不危险?江南是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通商之后丝绸之利数十倍于农田,百姓贪近利,有地者必弃粮而植桑,种地者必弃地而养蚕织布,其余诸省皆非善耕作之地,若是粮储不足,天灾人祸时必激民变,百年后如何本官不知,可是眼前就可能出现
大乱却不可不防啊。”
杨凌腔热血,想
是关系国家历史转折
重要机遇,对当前大明
情形却思虑不足,李东阳虽听他描绘
前景颇为心动,可身为首辅大学士,他却不能不想“食为天”这件头等大事。
不过杨凌听“苏湖熟,天下足”,心中有些奇怪,后世
俗语不是常说“湖广熟,天下足”
,莫非这天下粮仓从近海向内地逐渐迁移过?
杨凌忽地想起正德亲政时曾批过个试种安南高产水稻
折子,还有自己在鸡鸣驿时当成水果吃过
蕃薯,他抑制住心中
激动,向李东阳拱手道:“李大人,若是下官能解决这粮食问题,将贫脊
内陆变成充足
粮仓,大人可肯支持下官
?”
李东阳瞧着他,目光闪,微笑道:“安南水稻试种
奏折已送回京来
,这稻种耐旱祛虫、能增产
成,老夫已奏请圣上,明年便在适种之地广泛种植,不过适种水稻
土地有限,增收
成可不足弥补江南米粮之失。”
杨凌心中喜悦,那玉米地瓜可是好种很,什
沙地湿地,山坡草窠都能生长,农民若是再好好侍弄
番,各地粮食增收可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