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近代印刷术历经雕版,还有将近百年铅印为主流技术时代,铅印需要全手工,排版工人要有相当高文化水平,还需要好体力拿住几十斤铅字版,七十年代特急印刷小册,需要十几天才能上市,几百页铅印书,大部分出版社出版周期都需要年。而面对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基础工业普及,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技术,需要更高效率推广国际最新科技信息时候,排版技术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短板,也可以说是限制整个中国科研瓶颈。”
“当时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报界,都已经全部采用计算机照排技术电子排版,同时西方企业也在积极更新技术,研发激光照排,研究汉字印刷,准备占领东亚市场。这个时候中国为解决中国出版业效率‘748’工程启动,但是七零年代中国,技术瓶颈很大,因为汉字基本字库就比西方字母复杂得多,数据量很大,需要几百G之多,中国当时也不会制造磁盘,两个磁鼓才能存储1M数据,所以国内普遍反对搞数字化排版,还是偏向于用纸模光学排版,王选当时加入748工程,提出对汉字笔画进行矢量描述,解决汉字字库数据量过大问题,实现数据压缩,构想当时比西方早十年。”
李太行等人听着,微微点头。程燃对王选事迹从另个角度叙述,听得他们都为之入神。
程燃继续道,“但当时提出想法王选被大部分同行认为吹牛,王选坚定自己主张,在新华社百四十万设备投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局协调支持下,王选组建团队,潍坊计算机厂负责组装,坚持搞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81年,王选拿出华光I型,1983年,拿出华光II型。但缺乏量产经验,还有很多BUG问题,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所以1984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纷纷采购外国设备,准备把烦人王选脚踢开,当时很多人看王选笑话,说1984年秋天,就是748工程末日。”
“1984年底,美国IBM公司到新华社介绍产品,新华社人积极使用美国软件,劝王选项目组放弃,说人家都有现成产品,你们还搞什?1985年,人民日报给美国HTS公司430万美元买设备,王选团队分钱也拿不到。”
“1985年年底,新华社缺钱,说亚运会要到,要建新闻大厦,不能再补贴这个没希望国产项目。748工程真到穷途末路。不过这个时候还是有小部分干部知道造比买好,利用计划经济时代最后那点权力,命令国务院直属经济日报采用王选设备,才让王选有最后点经费。但经济日报也下最后通牒,如果不能解决华光III号BUG问题,宁愿用铅字印刷。王选争分夺秒,终于在1987年夏天,解决大部分问题。”
“十月份十三大召开,经济日报拿到新华社电讯20分钟,就通过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