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鲧开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鲧死有点冤。
鲧治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那为什他失败?而禹却成功呢?
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这里透露两个信息,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个就是禹攻过这里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禹导积石山’是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描述,却是他‘攻’座座山。
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
山经里记载那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吗?也不尽然,而是他家族历代所积攒经验。
秦始皇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功劳,落到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代都有每代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人。
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道理,采用开山导流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大禹治水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鲧也‘攻’过些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以后单独写章来解释,这里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