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初姓袁,是天下仲姓,他不需要这个朝廷大义,其人醒悟过来以后登高呼,关东地盘他随便占;董卓姓董,是个西凉边鄙,没有中枢在手他什都不是,什都做不,甚至有中枢在手也注定要失败;公孙珣复姓公孙,也养不少望,所谓不上不下,他可以接受没有中枢在手局面,却要担忧天子与中枢落于他人手后自己政治失分!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不争就可以不争,别人就会拿走……历史上袁绍犯错误正在于此,公孙珣不可能于这种战略级别问题上重蹈覆辙。
再说,公孙珣许诺过贾文和,许诺过鈡元常,许诺过河东、太原那些人,甚至在孟津许诺过自己、许诺过刘宽,定是要回来!
以他性格怎可能轻易放弃?
更不要说,百万士民迁入关中,此时或许尚能生存,可若他公孙珣转身而走,天下大局动荡不安,等腾出手再回来时候,还能剩多少人?
公孙珣亲自动身去叩潼关,从军事角度来说无疑是个绝对愚蠢做法。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国军事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次陷入两面夹击状态却能取胜明文战例,更不要说是主动进入。
当然,第次明文战例倒也不是很远,历史上就是在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卤城面对着司马懿、张颌、郭淮等人时候以绝对劣势兵力做出这样操作,从此彻底奠定他本人军事地位,并将后三者军事格局永远置于自己身下。
不过,这个时候公孙珣和其麾下所有谋臣武将都不知道有这个战例,公孙大娘也不知道……但是公孙珣却依旧选择渡河去叩潼关,而他属下也无人反对。
为什?
因为真没有别方法。
讨董是大义……这句话开始是口号,现在则是事实!
四月初十,初夏时分,卫将军公孙珣留镇军中郎将王修驻守安邑,统揽河东全局,以娄圭、田丰、韩当三人率军进驻蒲津,然后便在风陵渡东十五里处河东郡河北县集中船只,并立即着手渡河。
前后数日,骑兵万,步卒五千,外加万余辅兵,全数渡过黄河,等到四月
个潼关,个蒲津,就是这两个去处,想入关中,想破董卓,想夺回天子和中枢,你只能选择去尝试攻击这两个点。
而以公孙珣如今政治处境来看,他不取关中,不破董,不控制天子,可以吗?
理论上当然可以,他毕竟有地盘、有兵马,有个通晓历史前进方向母亲从制度建设上、科技发展、经济民生等等各处引导他,时间久、地盘大,量变引起质变,或许并不耽误他鞭挞天下,称孤道寡。
但是问题在于,就这转身离开代价是什?
是关中朝廷手里大量还在茫然且无所依靠人才;是关中沃野千里形胜之地;是刚刚投效他公孙珣山西四郡上下失望,甚至于离心离德;更是回身之后,面对必然要面对袁绍时,可能存在长久对峙风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