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不信咱俩打赌。”苏轼笑道。
说话间,船靠上码头,苏轼第时间向码头工人打听到,这种装置名叫‘起重机’,是陈家三郎设计出来。
苏轼趾高气昂回来,刚想跟妹妹炫耀番。却挨父亲顿爆栗:“刚下船就乱跑,不知道帮着搬东西啊!”虽然只带必须书籍衣物、日常用品,但毕竟是六口人搬家,装满满十几口箱子。
码头‘起重机’,不负责给乘客装卸行李,苏洵只好在码头找个车夫,又请他帮着搬卸,自然得讨价还价番。
“这多箱子,车可装不下。”车夫犯难,道:“你们要去哪里?”
庆历七年初,官府与码头包商,不惜耗费重金,在河滨滩涂软土上打下七千多根木桩,修建这个百丈大码头。这个码头修建,使青神重要性大大提高--青神本就是蜀中经由水路通往乐山、夔州及江南广大地区重要通道,又处于两州三县九乡地域中心,旦建好基础设施,自然会成为重要运输枢纽。
在苏洵记忆中,这里只有道栈桥,停靠三五艘船而已。但他眼见着偌大码头上,樯桅林立、商贾云集,货物如山,派繁华景象。不禁感叹道:“竟比眉山码头还胜筹。”
“怕是夫君算盘要落空,看这青神繁华样子,花销不会比眉山小。”程夫人温柔地抿嘴笑道。她穿身剪裁得体湖蓝色褙子,大大方方素面朝天……这年代,理学还未诞生,女子抛头露面,就像身上要穿衣服样理所当然。但也有些道学家,要求自家女人出门时,应以盖头罩面,这种变态独占欲,自然为社会所嘲讽,远未形成主流。
天性热辣川妹子,只有夏天防晒、冬日防风时,才会以盖头遮面,像这般温暖和煦春日,你就是走遍蜀中,也找不到个戴盖头。
他们身后立着两双儿女,兄妹几人正好奇望向,码头上那具具奇怪装置。工人们正是利用这些装置,将沉重货箱在码头和货船间装卸,看起来,似乎省力又省时。
“先帮着找家客栈吧。”
“哦
“二哥,这是什物件?”苏小妹穿身淡粉色襦裙,双大眼睛灵动之极,伸着葱管般手指问道。只听她声音像泉水叮当样好听,显然完全康复。
“形状很像桔槔,又像滑车。”苏轼定定望着那机械运转,想要从中看出些门道:“应该是用《墨经》所说‘绳制’之理。”所谓‘绳制’就是滑轮原理:“同叔,你觉着呢?”
“就是。”苏辙之前已经看过次,自然想得更深道:“但知易行难,能把这些书上道理,用到实际劳动中,效果还这好。此人学以致用本领太强。”
“眉山码头没见过这装置,应该是近年才出现,尚未传播开来。”苏轼脸笃定道:“看八成是陈老三捣鼓出来。”
“还从没见二哥这样服个人呢。”小妹咯咯笑道:“不管是不是,便往人家身上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