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陈恪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对些经义理解很深刻,对些经义又曲解很厉害,对些经义更是窍不通……不过在陈希亮看来,这很正常,因为自己从没对他讲解过经义,只要他反复背诵。
这倒不是陈希亮偷懒,而是因为此时教学方法如此。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二来,是这些圣人之言都有深刻哲理和内涵,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讲也未必明白。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然后等到进入高层学习时,由学问深厚宿儒,来传道授业解惑。
无论如何,陈希亮认定陈恪悟性极高、思考能力极强。在没有老师讲授情况下,就能自己想到这多东西……简直是大儒胚子啊!
‘孔夫子小时候,也不过如此吧……’做父亲不无意*想道。要是他知道,陈恪那些惊艳之谈,都是从后世书籍、网络上看来,不知该有多失望。
但在小学方面,陈恪表现就惨不忍睹。
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他愿意试试。因为他从陈恪身上,感到无穷活力。不免生出份期待,想看他能折腾出番什样新天地!
“还是十天吧……”
“嗯……”陈希亮鼻音浓重。
“五天就五天……”陈恪果断接受,不敢再还价。
※※※
所谓小学,就是要求学生对字词辨形体、通音韵、明训诂。
首先是辨形体,陈恪虽几乎无字不识,可笔字写得太丑……这倒不是大问题,因为古人并不是从幼年开始习字,他们认为幼时‘骨软易伤’,所以要等到孩子长大些。才开始教其提笔练字。大约就是从十岁开始,而三郎还不到十岁呢。
真正麻烦在‘通音韵’和‘明训诂’方面。所谓音韵,就是文字读音,所谓训诂,就是对字词解释。前者是后者基础,不通音韵,就无法真正训诂。
陈恪麻烦就在这里,由于时代古今迁移,地域南北阻隔,彼此语音差异是十分明显。所以他在陈希亮面前,才尽量少说话,就是怕被识破露馅。
但你要读书识字,押韵做对,就必须
陈恪还是小看陈希亮,君子虽然可欺,但智商点不低,陈希亮在父子之约里,还是留后门——父子只约定五天查,但课业量多少,却掌握在老子手里。
古人学问无遗力,岂能让顽劣儿讨清闲?
而且老陈是铆足劲儿,想让自家三郎和苏家二郎比比,倒要看看谁家儿郎更优秀!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最高标准来要求陈恪,在具体制定课程之前,陈希亮先对陈恪进行次全面摸底考试。结果发现他大学知识要远好于预期,但小学知识却塌糊涂。
这年代,以经学为大学,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比起宋人来,陈恪有超时代知识积累,分析问题更加全面,思考角度更加新颖,加之他自幼熟读儒家典籍,对些微言大义解释与阐发,自然远超同龄人,甚至比陈希亮也不遑多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