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本官记得没错话,矿石从矿坑运出来,基本上都是用肩挑背扛吧?”
臧樟点点头:“矿上哪里有好路,到处都颠簸得厉害,别说马车用不,就是独轮车都用不长,只能用人力来。”
韩冈抽出张纸递下去,这是他用炭笔画轨道和有轨马车图样,后面详详细细地用蝇头小楷写上千字说明。
臧樟低头看,顿时就
也好、作坊也好,迁过去就迁过去,只要有份活干,哪里不是生活。再说,离着京城也不远。就是生铁事,如果迁到水边,肯定就是日夜不会熄火。那时候,作坊中取用生铁能不能供得上来?”
“徐州生铁应该没有问题,实在不行还有相州和磁州。”
“利国监铁矿就那大,徐州能送来生铁数目可能凑不上。相州和磁州从矿坑到水路距离要远过利国监,用得又是石炭,成本太高,质地也不好。”臧樟说道,“而且去年天下铁课才五百万斤啊,连英宗皇帝时候都不如,那时可还有八百万斤!”
“治平年间铁冶可有‘私人承买’?现在各地矿上冶户不都是改成官府抽分。铁课少点很正常,但总产量还是增加。”
正如臧樟所说,如今全国“铁课”总数每年是五百万斤——这里“课”是课税——比起英宗时八百万斤少近半。但这是因为朝廷对于铁冶管理制度进行改变缘故。各地矿监依然还是官府控制,但最底层开采和冶炼渐渐地都变成私人承包制——“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出产以官二民八来抽取——也就是生产出来生铁官府抽两成当作税收,剩下就让坑户自己贩卖。
从工业化生产角度来说,将矿石冶炼交由私人承包,其实是种倒退。可从管理上来看,将最为繁琐采掘和冶炼外包出去,却是省朝廷许多人工,也能吸引更多人去从事冶炼这个行业。比起旧时冶户受到官府欺压,而户口不断流失情况,要强上不少。
“而且矿山遍地都是,只要有人,就能开采出来。单是徐州利国监出产,其实可以远比现在要多。”
虽说如今开采技术主要还是以浅层矿藏为主,但要满足举国上下对铁制品需求,却已经足够。副全套铁甲不过二三十斤,百万套,才几万吨铁而已,实际上年需要不过五分之,年有二十万套就足够,即便加上日后要生产铁器,也不过需要五万吨。
当然,以现有技术条件,年五万吨铁,其冶炼、锻造难度肯定远远超过后世,但只是作为原材料矿石、煤炭,想要开采出足够数量来,还是没有问题,只要增加点效率就可以。徐州后世有名利国铁矿,韩冈又不是没听说过,只是他现在才知道“利国”二字来自于此时。那个产量有个零头就够。
“但也要有人啊。利国监十六个矿坑,年下来也不过几千万斤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